2021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将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此前,2021 年 5 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 “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释放出严管信号。这些政策并非临时举措,而是基于对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危害的深刻认识。
比特币挖矿是通过专用计算机(矿机)消耗大量电力计算复杂数学问题,从而生成新比特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耗电量极大。据估算,单台矿机日均耗电量可达数十度,大型矿场的年耗电量甚至超过一些中小型城市。我国能源结构中仍有相当比例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挖矿活动会间接加剧碳排放,与 “双碳” 目标背道而驰,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从金融风险角度看,比特币挖矿作为虚拟货币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密切相关。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缺乏实际价值支撑,挖矿收益依赖币价涨跌,容易引发投机热潮,扰乱正常经济金融秩序。同时,挖矿活动还可能被用于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危害社会稳定。
为落实禁止政策,各地展开了全面整治行动。内蒙古、新疆、四川等曾经的挖矿集中地,纷纷对本地矿场进行清理关停。例如,四川在丰水期曾因水电资源丰富吸引大量矿场,整治中通过切断电力供应、拆除设备等方式,彻底清退相关项目。对于为挖矿活动提供场地、电力等支持的行为,相关部门也依法进行处理,形成了有效震慑。
司法实践中,涉及比特币挖矿的合同纠纷,法院往往认定合同无效。因为挖矿活动违反国家政策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若企业或个人仍执意从事挖矿活动,不仅面临设备被查扣、项目被关停的风险,还可能因违反行政法规受到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从新手到专家,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