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作为全球最知名的虚拟货币,其在中国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法律政策层面来看,Bitcoin 在中国并不具备与法定货币等同的地位,其相关业务活动面临严格限制。
早在 2013 年 12 月 5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并非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仅可将其视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这一通知初步奠定了比特币在中国的非货币法律地位,同时限制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如不能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等。
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发展,相关风险逐渐凸显。2021 年 9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进一步强调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该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如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若开展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境内相关服务提供者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涉及比特币的交易纠纷往往因法律定性和监管政策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合同纠纷中,若合同涉及比特币交易,法院通常会依据相关监管政策以及民法典中关于公序良俗等规定来判定合同效力。对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比特币投资交易民事法律行为,法院一般认定其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若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相关部门将依法查处。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进行严格监管,主要出于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等多方面考量。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容易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此外,比特币 “挖矿” 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不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和节能减排目标。
尽管个人持有比特币本身并不直接违法,但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特币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与之相关的交易、兑换、中介等业务活动均属非法金融活动。投资者务必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政策,谨慎对待比特币投资,避免因参与非法金融活动而遭受法律风险和财产损失。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对比特币的法律态度差异较大,我国的严格监管立场旨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从新手到专家,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