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热潮兴起时,挖矿机曾备受追捧,然而,如今其合法性与带来的影响备受审视。那么,使用挖矿机违法吗?后果又有多严重?
从政策法规层面来看,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已被明确禁止。2021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指出,虚拟货币 “挖矿” 行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带动作用有限,其盲目无序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并且,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已被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淘汰类,属于 “落后生产工艺装备” 范畴。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中强调,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可见,在中国,使用挖矿机进行虚拟货币 “挖矿” 属于违法活动。
挖矿机违法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在民事领域,若因挖矿机产生纠纷,比如买卖挖矿机合同、托管挖矿机合同等,这类合同往往会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序良俗被认定无效。如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曾审结一起合同纠纷案,原告罗某与被告湖南甲公司签订《服务器设备及软件系统代购服务合同》,通过购买挖矿机并委托运行获取虚拟货币获利,该合同因违背公序良俗被判定无效 。这意味着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可能无法得到法律保护,面临损失。
在行政方面,相关部门会对挖矿行为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可能会没收挖矿机等相关设备,对挖矿者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责令关闭相关场所。例如,个人或企业私自使用挖矿机进行挖矿,一旦被查处,其用于挖矿的设备会被没收,同时可能面临数万元甚至更高金额的罚款。
从社会影响角度,挖矿机运作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资源。据统计,虚拟货币 “挖矿” 消耗的电量巨大,这不仅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与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背道而驰,还可能影响正常的电力供应秩序。部分地区为满足挖矿机的用电需求,可能会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影响居民生活和其他产业的正常运转。此外,虚拟货币挖矿还容易滋生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如诈骗、非法集资、洗钱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 “挖矿” 的幌子,吸引投资者购买挖矿设备或算力,实则是骗取钱财的骗局。
挖矿机违法的性质较为明确,带来的后果涵盖民事、行政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危害不容小觑。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与法律制裁。
从新手到专家,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